首页 临沂 各地 教育 社会 房产 装修 体育 旅游 景区 财经 科技 文化 健康 女人 手机 时尚 家电  
 首页 > 旅游频道 > 旅游资讯 > 正文
 
分享到
 
 

“竹泉”里的乡村旅游“变奏曲”

2019-07-24 17:09:36    来源:日照日报    作者:
 

  沂蒙山区广为流传的民歌曾唱道:“谁不说俺家乡好。”

  来自革命老区临沂市沂南县的竹泉村人说起自己的家乡时,也是满脸的自豪:“古村千千万,竹泉只一个。”

  竹泉人的底气,源自于竹泉村十年砥砺奋进中收获的一个个耀眼的光环———

  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休闲创新奖、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山东逍遥游唯一示范点、山东首批自驾游示范点……从无人问津的“空心村”到门庭若市的“桃花源”,十年间,竹泉村探索出了“以生态发展旅游、以旅游振兴产业、以产业带动文化,以文化反哺乡村”的乡村旅游“竹泉模式”,打造了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先保护后开发,空心村变“桃花源”

  七月盛夏,骄阳如火般炙烤着大地,然而,走进沂南县竹泉村景区,却彷佛走进了一个天然的“空调房”。成片碧绿的翠竹挺拔的伫立,潺潺清泉在石板路上缓缓流淌,微风和着清新的空气吹过,成群的游人淌水嬉戏、追逐,尽享夏日里的丝丝清凉……

  每逢节假日,竹泉村里都是人山人海,这个“竹林隐茅舍,户户临细流”的“桃花源”在每年都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据初步统计,度假村区年接待游客已超过120万。

  谁能想到,如此庞大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曾经只是一个破败的空心村。

  让我们把时间的时针回拨———

  十年前,竹泉村周围全是山岭薄地,村内只有低矮的茅屋,破旧的院落,散落在山脚下。而村里汨汨而涌地“竹泉”,为村民带来的却是不便:每到雨季,村里道路泥泞,逢大雨时山水会瞬间填满河里和水沟,溢到路上、院里。村里青壮年劳力能打工的几乎全部外出打工,只有年老体弱的老人在老村居住。

  面对这一困境,沂南县为顶层设计明晰了思路:建设美丽竹泉,发展乡村旅游!

  做大民生“蛋糕”,守住民心留下乡愁

  “靠着旅游区,让我们都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说话的是在景区内兜售自家种的黄桃的79岁老人高寿玉,他告诉记者,自己过去只有种地的微薄收入,旅游区建成后,景区不但给盖了新房子,每个月还给固定的基本工资,除此之外,自己的收入都归自己所有。竹泉村让他过上了全新的生活。

  离摊位不远处,高寿玉的弟弟高寿会也在不停地忙活着,作为老村支书的他,却有着一手编竹篮的“绝活”,精美的竹篮经常被游客们争相购买。他对记者说,“每个月卖竹筐的提成收入都能有1800元以上。编竹篮竹筐能让这么多人喜欢,让我很有成就感。”

  如今,漫步在竹泉村景区里,处处是以传统民居为原型的剪纸屋、纺织屋、竹编屋等艺术工坊,酒吧、民宿等新兴业态,还有成群贩卖当季蔬果和特产的村民。

  2009年,山东龙腾竹泉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建军带领团队,投资1.56亿元,为这个古村落变了一个神奇的“魔术”。

  秉承“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按照当地习俗,首先出资建起新居,并对旧房以高于市场价格进行补偿,在半年内让全部村民搬迁到了新居。同时,对村内房舍、街道等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加入了旅游元素,实现了不拆一砖一瓦,不动一草一木的整体搬迁,有效地保护了古村的村容村貌和原始生态。

  目前,开发后的竹泉村已经形成了“一新一旧”两个村落:一个既具有传统建筑文化符号又符合现代生活需要的新村,和一个具有旅游功能的旧村。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而在景区外的新村里,无限的商机,也吸引了200余家饭店、农家乐、民宿、旅游商品店、土特产销售门店等,还有一批家庭农场、采摘园等成为景区的有效延伸。

  就业是扶贫的最佳方式和最有效的途径,只有做大民生蛋糕,才能让更多村民受益。目前,这里靠竹泉村景区“吃旅游饭”的村民有1000余人,旺季可达5000余人。其中,在旅游公司上班的就有400余人,还有越来越多的外地务工人员也返乡创业。旅游业给附近的村民带来了如山泉一样源源不断地经济效益。竹泉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07年的不足4000元增长到2018年的3万余元,昔日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如今变成了赫赫有名的富裕村,让这个“桃花源”迎来了蓬勃的春天。

  民俗活态传承,“老技艺”焕发新魅力

  阵阵锣鼓喧天,声声唢呐嘹亮,喜庆的锣鼓队在竹泉村一所“婚房”内扭起了大秧歌,待嫁的美丽“新娘”坐在花轿里,等待着迎娶她的新郎……

  这是竹泉村景区里每天都会按时上演的传统婚庆民俗表演。

  “每天来看表演的人络绎不绝,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别提多热闹了!”表演团队负责人于秀兰告诉记者,竹泉村保留了村居最原始的味道,他们把中国传统婚庆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让民俗文化得以进行“活态”的展示,受到了游客们的一致赞誉。

  景区另一边,69岁的王西贞老人亲手缝制的“老虎帽”“老虎头鞋”等非遗文创产品,也受到游客的热烈追捧。

  记者了解到,竹泉村历经几百年的发展积淀,一些有着明显地域特点的历史传说、民俗风情、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也沉淀了下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

  先期规划中,景区“田园闹市区”以作坊文化为闪光点进行了集中展现,选择了与游客生活息息相关的加工项目,以“活化”的方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如设置土法榨油、摊煎饼、竹蔑编织、制作黑陶茶壶等项目,展现加工的全部过程,引导游客参观,吸引游客参与。让游客在参与中制作自己可食用、可使用、可观赏、可留作纪念的物品,在劳作中获得身心的愉悦。

  “竹泉模式”的成功探索,美了乡村,富了百姓,催放了临沂旅游的灿烂之花。如今,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绽放。记者 李晓萌 通讯员 王彦冰

 
 
 
 上一篇: “颂歌沂水旅游才艺大比拼”高桥选拔赛完美收官
 下一篇: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首届龙虾啤酒文化节成功举办
 
 
 
 栏目最新
 
 
 推荐资讯
 
郯城:银杏叶黄了景美了
郯城:银杏叶黄了景美
银杏树披上黄金甲 金色辉煌一身高贵
银杏树披上黄金甲 金色
郯城县高峰头镇:农技服务贴民心 水稻生产大丰收
郯城县高峰头镇:农技
郯城县归昌乡:稻谷黄 收获忙
郯城县归昌乡:稻谷黄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广告合作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临沂之窗 www.lywindo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