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始终坚持“文化服务大众”宗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文化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不断创新基层文化服务模式,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切实保障群众文化权益和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把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纳入郯城县城乡建设规划,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为群众开展文化生活提供场所。一是大力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针对村级文化娱乐缺设施、无场地和集体收入少的现实,按照“政府投资、社会参与、各级分担”的方式筹措资金,先后投资7000万元,并带动镇、村和社会投入资金1.2亿元,在全县616个行政村全部建成了集思想教育、图书阅览、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805个自然村全部建成拥有百姓大舞台、体育健身器材、灯光、宣传橱窗等设施的文化广场,基本实现了村村都有一处文化广场、有一套体育健身器材、有一套移动音响设备、有一支广场舞队伍、有一套广播接收播放设备、有一名文化带头人。二是推进实施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在加快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优先考虑文化基础的配套和建设,每年都确定1到2个重点文化工程项目,与重点城建交通工程、公共事业配套项目等一起推进,重点调度。近年来,先后实施了郯城县文体中心、县展览馆、县博物馆、县文化中心等重点文化项目工程。目前,投资2亿元建成的县文体中心,每年组织举办、承办或协办各种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达100多场次,举办各类文艺培训80多期,已成为鲁南苏北县域一流的文化服务中心。三是抓好各类特色主题馆建设。通过优惠供地、专项补助等方式,对各类特色主题馆建设给予支持,使其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地方。目前,已在“双千年古镇”马头镇兴建了郯马民俗文化馆,在“民族乐器之乡”庙山镇创办了民族乐器展览馆,在“中国结之乡”红花镇建成了中国结博物馆,在“中国银杏之乡”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开办了银杏博物馆,在“杞柳之乡”李庄镇兴建了杞柳工艺品展览馆,在“齐魏马陵之战”发生地马陵山景区创办了古战场博物馆,在知青聚集点重坊镇兴建了知青博物馆等。郯城县各类特色主题馆达到15处,所有展馆全部免费对群众开放,成为群众重温记忆、不忘历史的重要文化场所。
优化文化服务途径 让群众有“玩”的方法
立足惠民实际,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开展更多方便群众的文化服务活动。一是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各乡镇、社区也分别建有基层服务站点,其中龙泉社区、采莲湖社区等10个社区建成了省级规范化服务站点。支中心创造性地建立了专家人才库,成立了“文化共享”工程专家服务团,依托政务网开辟了“文化共享”工程“绿色通道”,组织专家学者在网上为群众释疑解难;定期举办“服务三农,心系百姓”系列知识讲座,制作实用课件,通过共享工程视频点播、电视专题播放等各种方式为群众提供服务。二是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积极组织开展“一村(社区)一年一场戏”,县文化馆、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各民间艺术协会常年活跃在基层,各社区、村街也邀请当地业余剧团、外地剧团演出,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年看2场以上文艺演出,自行组织3次以上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并扩大到机关、学校、厂矿、军营,同时组织精干人员以演出小分队的形式进工地、商场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开展文艺演出。2019年以来,郯城县12家优秀庄户剧团组织下乡演出500多场次,16支电影放映队放映农村科教电影4000多场次,由10多名文化志愿者组成的快闪队到田间地头义务演出24次。全县128个社区的广大居民不出家门天天看大戏,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三是积极培养文艺人才。为让更多群众接受艺术培训服务,县文化部门联合社会艺术培训机构,先后开设二胡、吉他、舞蹈、声乐、钢琴、美术、手风琴、书法、围棋、古筝、街舞、广场舞和太极拳等培训班,聘请专业教师进行义务授课。同时,针对广场舞培训专业教师少,乡镇群众到县城参加培训不便等实际情况,县文化部门创新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培训和走进乡镇、社区现场培训相结合等办法,加大骨干人员培训力度,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目前,已成功举办3届广场舞大赛,300多队进入决赛,参赛队员10000多人,受惠群众达50多万人。
传承传统民俗文化 让群众有“玩”的内容
郯城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间文艺丰富灿烂。为保护和传承郯城特有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郯城县加大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挖掘、培育、发展,使之成为独具郯城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一是重拾传统民俗。依托春节、端午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2016年猴年春节期间,县文化部门不仅延续以往写春联、送福字以及传统文化展演的活动内容,还新增了猴年春联征集活动、春节民俗大拜年、锣鼓大赛、舞龙舞狮大赛等活动。二是零距离接力非遗传承。为缓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员少,队伍单一的现状,县文化部门发挥文化系统人才优势,积极参与到非遗项目传承保护中来。对传统音乐类项目“郯马五大调”,组织文化馆、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等单位集中进行学习,由该项目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授课,力争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鲁南五大调传承队伍。同时,通过组织各类培训和非遗展演,积极发掘和培养社会人才。郯城木板年画新传承人孙宪喜,通过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木版年画技艺培训班,在艺术创新上的道路上勇攀新高,其创作的木板年画,荣获第四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传统工艺项目比赛优秀奖。三是宣传方式推陈出新。充分利用“百姓讲郯”文化讲座平台,宣讲徐氏文化、东海孝妇传说、孔子师郯子传说等郯城特色文化。邀请郯城琴书、大鼓书艺人,每周六、日在郯子公园、人民广场等进行说书表演,让消失多年的传统曲艺表演再现街头巷尾。组织仇氏正骨、推拿等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走进社区、养老院、工厂等,开展义诊活动,展现郯城传统中医独特魅力。举办二胡制作技艺大赛、中国结技艺大赛等技艺竞赛,既能宣传展示项目,又能挖掘和发现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