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莒南县岭泉镇马棚官庄村的亲水栈桥上看“风景”:红色记忆广场、官府马棚、休闲长廊等尽收眼底,处处点缀着红色符号;三个教育展馆房屋外形古香古色,实物、图景等内涵丰富,吸引了大批人群前来参观;庄严的抗日烈士纪念广场、宽阔的乡村大舞台,让人联想起当年抗大一分校剧团在这里演出时的场景……这里,到处都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阵地,鼓舞着人们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
“咱村的这个烈士塔,是用红石和青砖垒的。这都是咱当地的材料,红石代表着烈士的鲜血,青砖代表着抗战精神万古长青、代代相传……”文化大舞台上,该村老党员葛连文正在讲故事,一段段革命沧桑的述说,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沉悲伤,让台下的男女老少或掉泪、或悲愤、或激越。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不是局限于挂牌的哪一处办公室、哪一处场馆。我们把阵地延伸到村史馆、大舞台、妇女儿童家园等公共服务场所,让每个地方都能发挥文明实践站点的作用。”岭泉镇宣传委员陈洪静说。
为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成为民服务的基层平台,莒南县整合盘活现有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建成了县级实践中心、镇级实践分中心、村级实践站和各类实践基地相结合的“3+N”文明实践体系,辐射带动城乡村居,实现了阵地建设的融通共享。
“没事我就来下下棋、看看书,和老同志交流交流心得,生活越来越充实了,确实得到了很多实惠。”84岁的丁明亮正手拿放大镜,在板泉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的文体活动室内认真地翻看历史图书。
莒南县宣讲团成员吴汉走进板泉镇西庄村文明实践站,以讲堂的方式,开展小规模、互动式、有特色、接地气的面对面宣讲交流,给村民们讲“孝文化”。“乌鸦尚知反哺,咱做子女的都要对老人好。”村民赵文武深有感触地说。
截柁、画线、蒸煮、晾晒、镟背、开齿……经过近20道工序,一把木梳在板泉镇东高榆村诞生。“东高榆村生产的木梳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七成。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我们结合当地特色,成立了新时代木梳传承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木梳工艺专题培训,让木梳文化和木梳产业在这里发扬光大。”板泉镇宣传委员殷方方介绍。
无论是清晨公园里锻炼的悠闲身影,还是通勤道路上礼让的行人车辆;无论是村村都有的红白理事会,还是随处可见的“红马甲”,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星星之火”正在齐鲁红都点燃。“去年以来,我们按照上级部署,立足自身实际,聚焦群众需求,高点定位,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着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莒南县互联网信息安全服务中心主任潘群介绍。
从城镇街道到乡野田间,从大政方针到身边故事,从政策宣讲到文艺活动,文明实践工作红红火火地在莒南大地上铺展,并紧随时代的脚步翻开了新的一页。“下一步,我们将紧扣目标任务,突出莒南特色,增强活动实效,真正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成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主阵地,不断提高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潘群信心满满地说。
□临报融媒记者 张丽
实习生 曾丹妮 黄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