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临沂 各地 教育 社会 房产 装修 体育 旅游 景区 财经 科技 文化 健康 女人 手机 时尚 家电  
 首页 > 资讯频道 > 临沂 > 正文
 
分享到
 
 

探寻沂蒙精神的传承力量 —— 对话刘永刚

2025-02-13 12:14:01    来源:    作者: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红魂溯源实践团的调查员仝洋走进沂蒙老区,对话沂蒙山玻璃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理事刘永刚,探寻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践行。

  刘永刚的家族与革命事业渊源颇深。他的爷爷是中国第一批志愿军,在国家需要时毅然投身抗美援朝战场。尽管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但爷爷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着自力更生、听党号召的精神品质。他用行动教导子孙,要时刻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刘永刚的三爷爷同样不凡,作为新四军,曾在陈毅部队服役,后也参与抗美援朝,多次立功,担任侦察班班长。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刘永刚从小就深受沂蒙精神的滋养。

  在刘永刚心中,沂蒙精神是一种质朴而强大的力量。他谈到,沂蒙精神首先是实诚,实实在在做人做事,不耍心眼、不搞虚假。在沂蒙这片土地上,人们向来以真诚待人,答应的事情就一定会做到,这种品质深入骨髓。“就像我姥爷,在生产队掌管牛、犁这些重要生产资料,本有机会为自己谋些私利,但他一辈子正直,从不占别人便宜。”刘永刚感慨地说,这种实诚是沂蒙精神的基石。

  其次,沂蒙精神是吃苦耐劳。过去,沂蒙老区条件艰苦,物资匮乏,但百姓们从未抱怨,而是战天斗地、开垦荒田。没有先进的工具,就靠双手和简单的农具,一点点改变生活。“我参与过农业劳动,深知其中的艰辛。那时候大家都不怕苦,一心想着把日子过好,把生产搞上去。”刘永刚回忆道,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支撑着沂蒙人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再者,沂蒙精神是无私奉献。刘永刚讲述了沂蒙红嫂王换于的故事,王换于为了保护八路军的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的亲生骨肉,还把奶水喂给八路军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却只能吃米糊糊。“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太伟大了,为了革命的胜利,沂蒙人民可以舍弃一切。”他说道,这种奉献精神在沂蒙人民支援淮海战役时也体现得淋漓尽致,百姓们用小车推着粮食,肩挑背扛,哪怕肩膀磨得血肉模糊,也毫不退缩,只为了给解放军提供支持。

  刘永刚的创业历程堪称一部充满汗水与坚持的奋斗史。创业初期,他生活极度窘迫,400 块钱要维持生活和创业,常常以面条和咸菜度日,1 块钱的面条能吃两顿。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放弃。做玻璃生意时,他身患疾病,却把吊瓶挂在三轮车上坚持工作,每天工作时长高达 17 个小时,熬夜到凌晨 2 点是常态。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让他身体出现各种问题,脖子歪了、腰间盘突出,但他依旧咬牙坚持。他坚信,只要不犯法、不放弃,就一定能成功。

  在事业逐渐有了起色后,刘永刚没有忘记回馈社会。疫情期间,他面临着高额贷款和被骗的困境,但依然拿出 30 万给老家的学校捐款。河南暴雨、甘肃地震等灾害发生时,他总是第一时间带着物资奔赴灾区。在甘肃抗震救灾途中,遭遇山体滑坡和高原反应,他也没有退缩。这些义举,正是他对沂蒙精神“无私奉献”的生动诠释。

  刘永刚表示,沂蒙精神是集体性的红色精神,是沂蒙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他希望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能够深入了解并传承沂蒙精神。他建议将沂蒙精神融入课本教材,让青少年在学习中感悟其内涵;同时,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双拥工作,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

  正如刘永刚所说:“物质财富是财富,精神财富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延续,相信在他的带动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传承沂蒙精神的行列中来。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双向奔赴!中国男排与临沂奥体共谱“挑战者杯”华章
 
 
 
 栏目最新
 
 
 推荐资讯
 
 郯城县杨集镇元宵节文明实践活动丰富多彩
郯城县杨集镇元宵节文
郯城县归昌乡:冬季莲藕采收忙
郯城县归昌乡:冬季莲
郯城县高峰头镇中心幼儿园多彩活动迎“冬至”
郯城县高峰头镇中心幼
郯城县高峰头镇:艺术品展览到乡村 残疾人文化进社区
郯城县高峰头镇:艺术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广告合作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临沂之窗 www.lywindo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