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临沂 各地 教育 社会 房产 装修 体育 旅游 景区 财经 科技 文化 健康 女人 手机 时尚 家电  
 首页 > 文化频道 > 文化 > 正文
 
分享到
 
 

【民风习俗】冬至习俗知多少?

2020-12-21 10:01:59    来源: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作者:
 

  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是为什么呢?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古人把冬至当作一个较大的节日,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明代佛教著作《三藏法数》云:“冬至,则一阳初生,履长之始。是日持斋修道,即能致福也”。过了冬至后,日光照射北移,白天愈来愈长,黑夜愈来愈短。所以在冬至那天修福,也有一种福报增长的寓意。

  另外,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古代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祭祖。有句俗话叫“冬节没返没祖宗”,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许多地区也把冬至当作团圆节。

  冬至习俗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都是如何过冬至的吧。

  先秦以冬至为岁首,君王每逢冬至便不再过问国政,百姓也可以在家听五天音乐。

  汉朝时,称“冬至”为“日至”,《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在这一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民间要给父母尊长拜,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

  唐宋时期,冬至就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则要向父母尊长祭拜。《天宝遗事》载,唐人王仁裕每逢大雪,则扫雪通路,延请宾客到居处宴饮,称之为暖寒会。后人在冬至之后,也有人招集朋友,轮番聚饮,称为消寒会。从冬至开始,每逢“九”日一聚,文人们聚在一起或鉴赏古玩,或分韵赋诗,太平风雅,流播甚广。《金陵岁时记》记载:“吾乡当冬至节后,九人相约谦饮,自头九以至九九,各主东道一次,名日消寒会,文人墨客饮酒之余,兼及韵事。”

  明、清两代的冬至日,皇帝要举行祭天大典,谓“冬至郊天”。民间在这一期间同样有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故而冬至才被称为“小年”。由此可知,直至明朝正统己巳年以前,冬至节一直是十分热闹。明代宗时官方不再过冬至节,但民间还一直沿袭旧俗。

  冬至文化

  冬至后白日渐长,阳气始生,须安息静养,古时候的人认为,冬至不宜出游。而此刻仍漂在外地的古人到了这一时节都要回家过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所以冬至夜也是饱含着游子心中的乡愁。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中写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刻画出游子在冬至夜里浓浓的怀亲之意。

  冬至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也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意义。传统文化艺术中有着对于冬至的精彩描绘。在古代,冬至是要放三天假的,让人们休息,人们之间相互送礼,来度过这样一个美好的节日,从许多当时的画作当中可以窥探他们的一些庆祝活动。宋画当中的冬至最是精彩,京师的繁华,到处车马喧哗,街巷拥挤,行人往来不绝。简直和过年差不多。

  古时的文人墨客在冬至时喜欢聚会饮酒,称之为“寒暖会”或“消寒会”。大约从明代开始,民间发明了“九九消寒图”,以每日填画的方式,记日、消寒,也是有趣的娱乐活动。“九九消寒图”大致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文字、圆圈、梅花三种。如画梅的方式是先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每朵花代表一个“九”,每瓣代表一天,每过一天就用颜色染上一瓣,染完九瓣,就过了一个“九”,九朵染完,就出了“九”,九尽既春深。

  饮食文化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吃汤圆。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圆,他们在家宴上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子,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

  吃馄饨。我国许多地方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据《燕京岁时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冬至这天,京师人家多食馄饨。南宋时,当时临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这一天吃馄饨的风俗。宋朝人周密说,临安人在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国才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俗。

  “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吃“捏冻耳朵” “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

  吃赤豆糯米饭。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吃荞麦面。浙江等地每逢冬至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齐,嫁出去的女儿也要赶回婆家。家家户户要做荞麦面吃。习俗认为,冬至吃了荞麦,可以清除肠胃中的猪毛、鸡毛。吃菜包 菜包则是用糯米磨成粉和熟烂的鼠曲蓬篙等物,揉合做成栖,做成半月形,里面包笋丝、豆干、菜脯等,是自古以来祭冬的祭物,古人叫做环饼(晋代时叫做寒具)。冬至的清早,家庭主妇必须早起“浮圆仔”(用糖水煮汤圆)、“炊菜包”(蒸菜包)并准备祭拜神明、祖先,并且享用“冬至圆”,吃了“冬至圆”,带有象征团圆及添岁之意;在从前,祭拜之后还以“冬至圆”粘在门户、器具上,称为“饷耗”。

  冬至贵州等地区有吃狗肉的习俗,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民间也有“冬至吃狗肉,明春打老虎”之说。现在贵州等地区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好兆头。

  吃年糕。从清末民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上一篇:兰陵:惠民巡演 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节节攀升
 下一篇:兰陵:苍山街道文化"阳光" 照亮群众幸福生活
 
 
 
 栏目最新
 
 
 推荐资讯
 
郯城:银杏叶黄了景美了
郯城:银杏叶黄了景美
银杏树披上黄金甲 金色辉煌一身高贵
银杏树披上黄金甲 金色
郯城县高峰头镇:农技服务贴民心 水稻生产大丰收
郯城县高峰头镇:农技
郯城县归昌乡:稻谷黄 收获忙
郯城县归昌乡:稻谷黄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广告合作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临沂之窗 www.lywindows.com